「哲思」解梦是如何将虚无缥缈的梦解析成现实的?

降低评判活动,通过写下浮现脑际的想法,是解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料收集过程。运用破译法解梦,是将梦切成片段,根据每个片段解析出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梦。破译过程,需要解梦师与复述者通力合作。解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
「哲思」解梦是如何将虚无缥缈的梦解析成现实的?
梦,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却又是最为奇妙的“事件”。自从古 始,人们就对这神秘的梦充满了好奇,于是发展出了解梦之术。

古时代,人们信奉神明,将梦与神灵结合,认为是神对人们善恶的惩罚或未来的预警,把现在时态换成将来时态。

随着时间长河冲刷,神逐渐远离人们,科学来到人间,于是,在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的解梦,就渐渐来到了人间。

解梦就是解释梦的意义,即认为梦和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同等价值和重要性,并把它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形式。

古代比喻式解梦法在当今时代并非主流,我们不做过多讲述,下面主要讲述解梦法中的破译法。破译法认为梦中含有密码,根据既定的密码本,梦境可以被翻译成另一种有真实意义的符号,以供人们解读。

这种方法不仅考虑梦的内容,还考虑人的个性和生活环境,所以同样的梦境对不同的人、不同阶级、不同环境成长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

破译法的本质不是把梦做整体解读,而是分别解读其各个部分,最后将解读出来的各种符号整合成一体。就好比一块石头,将整块石切割成小块,分别称重后,得出最后的结果。

破译法结盟时,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消除自我评判,保持自我察觉的状态。

梦醒后,我们在回忆梦时,都会使用评判能力,导致排斥或打断某些联想,而不遵循自动打开的意识流,这就导致某些思想根本无法流入意识,在浮现之前就沦陷了。

因而,清醒状态下回忆的梦是带有自我评判结果的,是个体对梦进行了最完美的修饰后展示出来的成品。

但在自我察觉中,人需要努力压抑自己的评判官能,这是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通俗来讲,就是催眠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自主意识遭到压制,思考能力减弱,但依然能保持意识上的另类“清醒”。

主动的评判活动消失,不再影响思维活动,就是入睡中浮现出不自主思想,还会变成视觉影像和听觉形式。

有些人似乎很难按照要求进入这种精神状态,放弃平时管束想法的评判功能,让想法随心所欲地浮现,这些“不自主想法”会激起强烈反抗,阻止其出现形成。

席勒在1788年写给朋友柯纳的信中提到“从门口撤掉理性的监控”,即“不评判地运行自我察觉”。

这种无自主的意识,在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头脑风暴”,不加评判性筛选,只做全面性复述。

降低评判活动,通过写下浮现脑际的想法,是解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料收集过程。

运用破译法解梦,是将梦切成片段,根据每个片段解析出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梦。

破译过程,需要解梦师与复述者通力合作。解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影像都是一段甚至几段潜意识的浮现,解梦师需要将这些梦中影像转化成可以被人理解的影像,而梦中,会存在无数种类似的影像。

因而,解梦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但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梦绝不是“大脑碎片化活动的反应”,而是无意识下的思想活动,或被刻意遗忘的思想活动。2022-07-13
ysrdz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2-21 15:11:5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古代文人眼中,“梦蝶”不仅是一种浪漫的想象,更是一种深刻的哲思。它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本质,认识到世事如梦,虚无缥缈。苏轼的诗句“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传达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马致远的“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则将人生比作一场梦境,提醒人们珍...

  • 这是一种对《离骚》情感的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下了对逝去国家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哲思,所以读完后的感觉很深远、梦幻、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因此形容成“虚无缥缈”,表达了作者文学魅力的高度和深度。

  • 不过,纵然如此,我们依然会追求成为自己。功成名就有时是虚无缥缈的,但很多时候它又确实具有惊人的意义。谁蔑视财富,也会为财富所蔑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何必认为,君子、哲人就不能追求外物?追名逐利如果合法合理,凭什么指责他人?对他人的巨大成功不屑一顾的人,是不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呢...

  • 却忽视了这一切建立的基础应该是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那么关于“自我,本我,超我”,这一本极为深刻,在不少经典佳作中都有着高山流水表现的哲思,自然也就沦为了故弄玄虚的东施效颦,当电影结束于被匆忙拉回现实世界,却又无法自圆其说的结局,其内里的贫瘠显而易见。好的作品,并不只是需要一个...

  • 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著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著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