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统治者为什么重孔子而轻周公

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王莽自比周公,对于推崇周公的古文经学也加以提拔,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取消了...
唐代统治者为什么重孔子而轻周公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周孔之辨”这一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观点,指出后人尊孔子弃周公并非自古而有,隋唐以前以周公为尊。本文着重梳理周公和孔子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演变,并对其中某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一、引言周公和孔子都是中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今人多只以孔子为圣人,而甚少知周公。在历史上常常以周孔并称,有“周孔”之教的概念,“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贞观政要》卷六对周公和孔子的尊称,以先圣和先师这两个称号为多。有时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但亦有时孔子为先圣。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时有变化。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中,对“周孔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周公才是圣人,孔子只能称为先师。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而孔子有德无位,没有创建制作之权,“述而不作”。周公与孔子的区别在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文史通义》关于圣和师的区别,马端临认为:“夫圣,作之者也;师,述之者也。”《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由于政治、文化等其他各种原因,周公和孔子的地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各有不同。下文将系统的对古代各时期二者关系进行叙述,并初探其中缘由。
二、地位的演变情况及原因分析两汉时期,经学分为两大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学派在周公和孔子的地位界定上存在较大差别。今文经崇奉孔子,称孔子为“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史学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为官学,“独尊儒术”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流,孔子留下的一家之言为新王朝创立大法。这时周公和孔子尚未获称先圣、先师,只是对二者都给以封号。武帝和元帝时期,对周公之后进行了封号,“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到汉成帝时期,孔子之后也开始有了封号,“昔成汤受命,列为三代,而祭祀废绝。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百里。”《汉书》卷一〇《成帝纪》公元八年,西汉外戚王莽篡夺帝位,一切从周公之礼,推行改制。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王莽自比周公,对于推崇周公的古文经学也加以提拔,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又成为私学。但古文经学在士人间盛行,私学远超过官学。明帝时期,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卷九四《礼仪志上》北魏时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有所变化。曹魏开始以孔子为先圣。“曹魏正始二年,罢周公,专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为配享。”“二年春二月,帝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均尊孔子为先圣。正光二年二月,孝明帝“幸国子学,讲《孝经》。三月庚午,帝幸国子学祠孔子,以颜渊配。”《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北齐时期,亦延续曹魏,“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隋书》载北齐礼制,“后齐制,新立学,必释奠礼先圣先师…拜孔揖颜。”《隋书》卷九《礼仪志四》隋朝仍沿袭这一传统,“大业以前,皆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新唐书》卷一五《礼乐五》到了唐代,先圣先师的对象发生过复杂的变化,最终孔子的先圣地位得以确立。
唐高祖时期,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下诏:“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后来又明确了周公为先圣的地位,“武徳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唐初高祖对先圣先师的界定,周公的地位在孔子之上。李唐王朝依靠关陇集团而建立,关陇集团在文化上信奉周公。也有学者认为,周公与孔子代表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代表创业而后者重守成。
太宗时期,大臣对周公的先圣地位提出质疑,房玄龄、朱子奢指出:“周公、尼父俱是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太宗接受奏请,改孔子为先圣,周公为先师,“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上》高宗永徽年间,又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2015-12-08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地位实质上就相当于宗教的意思了,唐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尤其是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不讲君臣父子,不事生产,偏偏地产众多。必须用儒家思想强化人民教育,又因唐皇自称老子后人,道教在此时期也是很强的,唐末三教并立。至于周公,感觉对统治者影响不大。2015-12-08
统治需要,哪个君主都不会喜欢周公的2015-12-08
ysrdz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2-20 12:52: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有学者指出,“在有唐一代,道教与王朝政治自始至终关系密切。以李唐天子为首的统治阶级需要这个宗教为其朝政和求仙效劳,道教也需要借助这座靠山谋求自身的利益。二者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不仅表现在唐代皇室以老子后人自居(这其中以玄宗对道教的推崇最为热衷),而且还表现在唐代统治者一以贯之...

  • 名不正则言不顺,总要找个正名的途径。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外儒内法早深入人心了,而且屡试不爽。统治者为何不用?!

  • 唐太宗还是更加尊崇的儒家的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一、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

  • 因为孔子主张仁义,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

  •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嵇康为什么要非汤武而薄周孔。当时,当政的司马氏集团表面倡导名教,实际上是把名教作为假面具。名教一词,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解释就是: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即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