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恐惧流言日(打一成语)(打一成语谜语) 谜底:毁于一旦 之小知识:猜谜方法的具体玩法.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
谜语: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恐惧流言日(打一成语)(打一成语谜语) 谜底:毁于一旦
之小知识:猜谜方法的具体玩法.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离面法】将谜面某些字拆离,去扣合谜底。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流言?
2016-02-05 11:10周公/武王/流言
古诗有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时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这首诗讲的是周公同王莽这两位人物,曾经一度的声誉和最终的盖棺定论截然相反,如果他们一不小心早一点死翘翘,那么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一个现在在世的人,那就更加困难啦。很多大事,要做完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知道它造成的后果如何,你说要在当时评价一个人,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呢?
这一回,我就来跟大家讲讲那位恐惧流言的周公,姬旦先生。
周公这个称谓,相信好多朋友都很熟悉啦,因为我们平时很多的日常用语和典故,都跟他有关。例如睡觉,我们说“找周公”;夫妻过性生活,我们说“行周公之礼”;还有,古代流传下来有本书叫周公解梦;连曹操写诗,也要写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周公在我们中华文化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仔,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对于周武王来讲,这位弟弟姬旦,可以说是一位智囊,他讨伐殷商,推翻纣王,很多的策划都来自于姬旦。在封神榜里面的姜子牙,可以说是周武王大将姜尚和周公姬旦的混合体,而在真实的武王伐纣这段历史里,姬旦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举个例子,周武王在出兵讨伐殷商的时候,发表过一份誓师演讲,历史上称为“牧誓”,也就是牧野之战的誓词,这一份牧誓的发言稿,就是姬旦写的。
而在打败左商朝之后,周武王对于如何处理殷商贵族同遗民拿不定主意。于是他首先去咨询姜尚姜太公,太公说:“我听人说过,。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要杀掉殷纣,连敌对的也不能保留,要统统杀掉。
周武王听他这么讲,心里隐隐觉得不大好,又去找召公过来问他意见。召公可能听说了姜尚大清洗的意见没有被武王采纳,于是就说:“这样吧,有罪的杀,无罪的留下。”
那何为有罪何为无罪呢?大致上就是反对过周朝的就有罪咯。但当时两军敌对各为其主,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反对你就是不对呢?
于是周武王再去咨询周公姬旦,姬旦说:“大王如果想殷的族人安定下来,可以让他们在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然后争取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
周武王觉得周公这番话深得我心,于是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又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散发了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这一番做法,让大家都觉得,周武王真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争取了不少人心,对战后的局势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说,周公姬旦对于周武王来讲,是一个智囊和顾问的角色,对整个周国来讲,起了很大的协调和稳定作用。他后来在武王死左之后,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当然啦,在周武王去世之前,周公姬旦的作用都是隐性的,以提供建议、协助策划为主,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武王去世之后的事。
在灭商之后,周国还面临很多对手和内部问题,周武王为此日夜操劳,终于积劳成疾,没多久就得了重病。据说,周公为了武王的病情,曾经地向祖先祈祷。他祷告说:“你们的元孙姬发得了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吧!我又有仁德,又多才多艺。姬发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啊。”
这个祷告,听起来还真是挺古怪,也不知实在帮武王祈福呢,还是在称赞紧自己厉害啦。
不过当时的人对于天命鬼神都非常笃信,周公姬旦这一番话说不定还真是想救回哥哥。
当然啦,我地都知道,上天要谁死呢,就由不得你说交换就交换的。周武王没多久之后还是去世了。据说他临终前,曾经表示要将王位传给周公姬旦,还说这件事不用占卦啦,我说行就行!但周公就坚持不肯接受,表示会努力扶助武王的儿子。
这一段听起来,有点像刘备白帝城托孤,当时刘备跟诸葛亮说,我的儿子愚钝,要辛苦先生你啦。如果你觉得他可以扶助就扶助他,若然不行,先生你就自己说了算吧。吓得诸葛亮又害怕又感动,死命说一定会扶助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书起上来呢,周武王托孤和刘备托孤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刘备当年虽然倚重诸葛亮,但是他称帝最大的本钱,是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乃东汉皇族宗亲。所以他虽然嘴巴上说让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儿子扶不起就自己来,但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本钱。再加上刘备积累下来的人脉也绝都非诸葛亮可比,所谓托孤,其实就是叫诸葛亮好好地打工,警告他不要乱来啊,否则就对我不起啦。
而周公姬旦的情况就不同了,他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的儿子又年幼,他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把天子之位抢过来做。这样的情况之下,周武王临终书说要周公继位,就很可能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若然周公真要接位,那自己传位给他这么好人,他应该也会善待自己的儿子吧?如果他推辞,那就说明他并无贰心,将国家交托给他也就放心得下了。
当然啦,我这一番推测纯粹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信不信得过大家就自己去判断了。
总之呢,周武王就驾崩啦,接落来的剧情如何发展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传统的说法是,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而周公姬旦呢,就摄政当国,掌握朝政大权,处理国家大事。
不过也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公并没有直接让成王继位,而是自己称王执政。只是后来儒家为了将周公立为偶像,不能够容忍他有称王这么过份的举动,所以才说话他是摄政而已。
这两种说法哪个有道理呢?我觉得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情况来看,周公自行称王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也正是因为他称王的举动,才引致后来朝廷一系列的变动同斗争。而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论著里面,也有好几位都认为周公姬旦实际上是称王以天子自居的。
而在周公姬旦执政之后,马上就面临外忧内患了。内部,是他庶出的哥哥,排行第三的管叔觉得怎么轮都应该轮到自己当家啦,现在给周公捷足先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周围地放出流言,说周公将会对成王不利,搞得周公非常尴尬。连武王生前倚重的大臣太公望和召公,也听信流言,怀疑周公这个家伙恐怕靠不住。这个呢,就是我开头那首诗所讲的,周公恐惧流言日啦。
而在外部,当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起兵叛乱,而原来一些跟商朝关系比较好的地方势力,也群起呼应。一时之间周王朝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传说中,武王病重之时,周公曾经写了一份书信祭告上天,愿意以身相代。这份祭文封在一个里,无人知晓。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散布谣言说周公意图谋朝篡位,逼得他辞去相位,离开都城。后来有一天,忽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一个雷把劈开,成王看到当年的祭文,才知道周公原来是忠臣,于是杀了管叔蔡叔,迎接周公回来重登相位。
这个传说这么有戏剧性,当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里,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话说当时周公面对困局,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也。他首先找太公望和召公来谈心,跟他们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执政称王:“现在天下未定,我之所以不回避流言和困境称王,是因为担心诸侯背叛我们周朝,若真如此,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王呢?先王几经辛苦,才有如今这个局面,如今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不出来挑大梁,周朝怎么办?我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大周着想而已啊。”
太公望和召公当年曾经和周公并肩作战,有深厚的战斗情谊,见他说得也有道理,现在纣王的儿子起兵,就不是几位王亲争位这样的内部矛盾,而是新朝和旧朝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管叔和周公争权,他们可以不理,但武庚作乱,那就不能不理啦。于是他们相信了周公的诚意,答应支持他出兵平乱。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儿奇怪,这个武庚是从哪里跳出来的呢?当年周武王居然没有斩草除根?我们之前都说过啦,周武王为了稳定局势,听左周公的劝告,没有对殷商的族人大开杀戒,反而让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居住。他把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一分为三,邶由纣王之子武庚掌管,卫由蔡叔掌管,庸由管叔掌管,史称“”。
而管叔,这位周公庶出的哥哥,既然要起兵反对周公,当然要有一定的实力支持啊。朝廷的兵力都掌握在周公的手里,他就唯有依靠同为三监的武庚同蔡叔啦。武庚作为商朝的王子,本来天子之位是他的,现在周王朝笼里鸡作反,他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啦,于是趁机起兵,希望重新夺取天下。而他的号召力也挺不错的,殷商的族人都愿意跟随他,还有东夷的很多部族也跟着起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商纣王未必如周武王宣传得如此残暴,而周王朝对殷商的族人,也未必如宣传说得那么仁厚,否则武庚起兵怎么会一呼百应呢?
而那边厢周公姬旦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解决了内部问题,就发布左一篇长篇大论的公告《大诰》,说经过占卜此战顺应天意,必胜无疑,大家不必疑虑,然后就出兵东征,讨伐三监。呢一场仗的经过,我就不细讲啦,总之就打得十分艰苦,足足打了三年,才平定了三监之乱。趁着这个势头,周公还挥军直指东方,把山东的几十个部族小国都灭了,把周朝的疆土拓展到海边。
对于这一次三监之乱,还有一派的看法认为管叔和蔡叔是因为觉得周公谋朝篡位,威胁成王,所以先会起兵造反。那这个解释就有点儿牵强啦。他们联合前朝王子武庚,即使事成,都不可能对年幼的周成王有什么好处的啦。他们这么搞法,分明就是对周公姬旦当政不满,为了争权而引狼入室,最终必定对周王朝不利。所以从周王朝的角度来讲,讨伐管叔蔡叔,是有道伐无道,出师有名的。翻案呢,也要有理有据,不能乱来。
周公姬旦再次统一了天下,后来制定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声望之高可以说无人能及,如果他有心继续霸着王位不走,我相信完全没有人能拿他怎样。不过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称为历史上的典范人物之一,正是因为他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居然顶得住,说不要就不要。能放得下,才是大智慧。在制定礼乐制度的第二年,也就是执政的第七年,周公正式还政于成王,退居二线。
周公这一步棋,把之前说他要谋朝篡位,要不利于成王的传闻通通打破,也都成全了自己千古的好名声。
那究竟周公姬旦为什么愿意放弃称王的好机会,放弃最高政权还政给成王呢?他当时有没有犹豫思想斗争呢?那这个就真的很难说啦。不过我觉得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不能用利益去猜度,总会有一些人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名利欲望,而去追求一些更高的东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的历史才会向前发展,而周公姬旦,很可能就正是这种人啦。
周公在还政之后没多久,就得病死了,他死前说:“我死后一定要葬在成周,向上天示意臣服于成王。”可见直到临死,他对那个说他要谋朝篡位的谣言,依然耿耿于怀。
不过在他死后,成王还是把他安葬在文王的墓地毕,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以示对周公的敬重之意。不知道周公上天堂之后,对老天爷是怎么解释的啦,哈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2017-12-07
ysrdz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09-23 05:28: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