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是什么意思?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制礼是什么意思?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

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参见“六礼”和“七出三不去”)。

周礼的有关内容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详细程度,现摘要如下:办丧事的时候禁止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息;邻居有丧事,不许在街巷唱歌;听音乐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2005-12-30
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礼发源极早。“礼”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断,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扩展资料:
周公制礼对后世影响
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公旦
2019-08-06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儒教文化并非创自孔子。孔子是在继承周朝传统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对周礼进行重新阐释以适应新的时代,从而发展出一种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天下赖以“万世太平”的德教,即儒教。由此可见,儒教文化的源头是来自周朝的传统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周公,也成了孔子一生最为崇拜的圣人。那么周公是何方圣人?他又是如何制礼作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大家都还记得曹操有首非常著名的诗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吧,这句诗就是赞扬周公的忠诚与认真的。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公旦以太师之职,辅佐兄长周武王号令天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但是到了第二年,周武王便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最终撒手人寰。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周公处事大公无私,求贤若渴,如果有人求见,而恰好他正在吃饭,他会立刻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接待来人,有时一顿饭吃了三次,又吐了三次,这便是“周公吐哺”的由来。
周王朝初期,为了加强统治,周武王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成王东征叛国、平定三监,之后大行封建,营建东都。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为了使国家有一个完整的体制,让后代子孙有所遵循,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了从黄帝以来的治国思想和典章制度,系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周公礼乐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田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商朝时,君位的继承不像后来由父传子,大多的情况兄终弟及,这也就导致在君位的继承上十分不稳定,从而也影响国家的稳定。对此,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还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金字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公旦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与此同时,实行“明德”、“慎刑”、“明罚”的德政。
当成王长大时,周公旦已经摄政6年了。看着长大的成王已经能够胜任君主的职责了,周公旦做出了一个决定——还政。他怕成王不懂得父辈创业持家的艰辛,特地写了一篇《无逸》(即不要贪图安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不要骄奢,一定要谨慎,不然的话国家将不保,百姓也不能安生。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旦死后,成王悲痛不已,为了表彰周公旦的大公无私与功劳,以天子的礼乐仪式来祭祀他。
周公所制定礼乐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等级制度,他所谓的“礼”,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分贵贱的等级教条,包括各种维护统治者等级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乐”则是“礼”的配套仪式,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等级保持一致,如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的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正是对周礼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继承了这种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传统,并将其加工发展成为强调“尊尊”、“亲亲”的儒家学说,而这些学说也就成了儒教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到了西汉,汉武帝以儒家学说为根据,开始重建大一统的国家宗教及礼乐制度。由此,儒家演变成国家宗教,一直延续到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2023-01-12
西周时的“周公制礼”就是在先民生活的基础上,将这些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落实为社会制度化,以形成社会公德,以维系社会秩序。2005-12-17
2020-10-25
ysrdz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4-04-29 14:08: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周公制礼 周公为了整饬民风,亲自制定婚礼七环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合称“婚义七礼”或“士婚义七礼”。二、周公与妻子演礼 周公为了让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与妻子一起演礼,但妻子...

  • 周公礼制: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

  • 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 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候的控制,由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周公制礼作乐是什么?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

  • 周公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其他周公解梦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