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脯的典故?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人才。周公,指的是周王朝的姬旦。他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公吐脯的典故?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人才。周公,指的是周王朝的姬旦。他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2007-12-12
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治理天下,史书记载周公“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说他即使正在吃饭或洗头,听见有政事要处理,也会吐出吃到嘴里的东西,挽起头发接见来人。2007-12-12
不是周文王,是文王的弟弟周公姬旦.
周公招揽天下贤人,很会礼贤下士,所以仁人志士络绎不决.因为每天都来的太多,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洗一次澡都要三次握着湿发、吃饭都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而急于迎接,表现了他对士人谦逊的态度.不然曹操怎会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姬旦有可能是文王的弟弟,有可能是武王的弟弟,记不清了,呵呵.2007-12-12
传说周公为了求得人才,“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2007-12-12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说的是周文王诚心对待来访的高人,一听到来访的通报,马上把正在咀嚼的饭吐出来,迎接客人.这种态度感动了天下的高人.2007-12-12
“握发吐脯”记的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事:周武王在完成了灭商建国的大业后,积劳成疾,临死前,他把年幼的独子姬诵和军国大事委托给周公旦。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随后又把姬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管理国家大事得心应手,尽心竭力。周公为了治理好国家,想尽办法招贤纳士。有一天,周公正在洗发,他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报告,周公赶紧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又接着洗;洗到一半,又有人来报告,他又握着湿头发出去,忙着办完事后,他才把头发洗完。
某一天,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面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接待客人。仅一顿饭的功夫,就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吐了三次饭菜。
成语“握发吐脯”就是由此而来。2012-03-08
ysrdz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4-12-19 11:05: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周公吐哺”出自曹操《短歌行》,讲述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据说,周公洗头时,要停三次按住头发接待客人;吃饭时,要吐三次食物回答士人问题。这故事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 一、典故内容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译文: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

  • 周公吐哺,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个故事讲述了周公为招揽天下的贤士对求见的人不敢怠慢,形容他求贤心切,礼贤下士。周公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以示对贤士的尊重和渴望。三国魏·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

  • 据传,周公是一位在中国古代非常有智慧和才能的智者和政治家,他有许多贡献和事迹。其中一个著名的典故是“周公吐哺”。相传,在周公任职为周朝的宰相期间,有一天他正在对国家大事进行思考,突然他的婴儿子周太公在旁边哭闹不止。周公感到非常困惑和烦恼,于是他决定停下思考,去照顾婴儿子。周公端坐在...

  •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人才。周公,指的是周王朝的姬旦。他的理论主张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