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不想称王、不能称王,还是不愿称王?

”可见,周公最后是称了王的,但是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篡位。武王姬发继位时,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姬发大小事都会与周公商量,而周公也悉心辅佐,并且在武王伐纣里起了重要作用。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
2025运势八字精批命中贵人终生运势
周公是不想称王、不能称王,还是不愿称王?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最后是称了王的,但是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篡位。
武王姬发继位时,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姬发大小事都会与周公商量,而周公也悉心辅佐,并且在武王伐纣里起了重要作用。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儿子成王尚在襁褓,周公就代王主政。

时有纣王的儿子武庚和被周公以“兄弟相为后”为由设计调出京都的哥哥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贤人召公奭和姜太公也怀疑周公有篡位的野心。随之关中地区也闹起了判断。周公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奭。统一了内部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稳定周朝的统治。

东征过程中,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反叛的贵族俘虏,周公称之“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平定了“管、蔡叛乱”以后,周公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成王即位后,“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周公一家除了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

由此可见,周公不愧是被贾谊评价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的大智慧之人。不管他有没有心生篡位之心,他没有要帝王的名分,因势利导,兵不血刃,事实上掌握着帝王的权力,还留下“千古完人”的美名。
2020-11-30
ysrdz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8:58: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可见,周公最后是称了王的,但是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篡位。武王姬发继位时,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

  • 综上所述,周公旦在武王去世后确实摄政,但并未称王,不存在篡位的情况。出土的金文为历史真相提供了有力证据。

  • 周公不自己称王,除了他不想称王这一原因之外,还有原因是他称不了王,因为在朝中还有召公和太公两位大臣制约着。太公是周成王的外公,他肯定是站在成王的这一边,不可能让周公篡位成功的。其实说到底,是周公旦太了解历史了,他深知自己即使篡位为王,也坐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兄弟们崛起篡位。不如索性顺...

  • 所以周公执政称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无奈的选择。其实在一般老百姓看来,周公称王不称王的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他称王以后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是好的,那么他称王又有何不可呢?如果他做得不好,不称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从周公的做法以及他的成就中就可以看出来,周公...

  • 这则谣言的威力不可小觑。许多叛逆的人被召了来。商周之子是最活跃的一位。他参与了以恢复商朝为目的的叛乱,被称为“三狱之乱”或“吴耕之乱”。同时,还有其他国家由阎、徐为首。他们不接受周朝的统治。恰巧周朝的宗族在互相争斗他们趁机破坏也好。他在管理内务时,总结前人的经验,制定了以亲情为...